1. <strike id="vuik6"><label id="vuik6"></label></strike>
      
      
    2. <ul id="vuik6"><meter id="vuik6"></meter></ul>

      • 辦公平臺 政務郵箱 簡體版 繁體版 無障礙 適老版 網(wǎng)站支持IPv6

        釣臺故址:聆聽蓬江濤聲,懷古白沙遺澤
        發(fā)布時間: 2023-09-14 打印】 【 關閉

        釣臺路與長堤的丁字路口交匯處,佇立著一座小型的古建筑物,現(xiàn)稱“釣臺故址”。據(jù)說,這里曾經(jīng)是明代理學家陳獻章(即陳白沙,世稱白沙先生)垂釣的地方。


        陳白沙雖為一代大儒,但他淡于仕途。明成化十九年(1483年),他在京師領翰林檢討后回到江門,便效仿東漢名士嚴子陵“拒絕出仕,筑臺江濱,歸隱垂釣”,在肆水(今蓬江河)之濱修筑了一個釣魚臺,閑來野釣,與友共聚,修身養(yǎng)性,修習學問。

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18.jpg


        咫尺釣臺煙水闊,白沙衣缽永相傳。


        據(jù)本地著名書法家黃兆紀先生考證,釣臺故址初名“釣磯”,是臥在江邊的一塊大蠻石,俗稱“石龜”,退潮的時候才露出水面,漁民常在釣磯上垂綸或劈柴。陳白沙筑臺后,“釣磯”的名字便逐漸被遺忘了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29.jpg
        白沙先生
        圖片來源:蓬江發(fā)布



        陳白沙對他的釣臺十分珍視,他曾賦《江門釣臺》一詩:“何處江邊著釣臺,楚云明月盡收回。若比桐江還勝慨,千年埋沒一朝開。”其大意是,白沙先生在江門河畔修筑了一個釣魚臺,把自己的風骨品性都收于其中,倘若這個釣臺比嚴子陵的釣臺還要美麗,那么即使它被埋沒千年,也會在一朝之間傳揚出去的。

        明弘治七年(1494年),增城舉人湛若水仰慕白沙之名來到了江門,拜其為師,潛心學習心學。白沙對這名學生寄予厚望。經(jīng)過六年的刻苦學習,湛若水的學問大有長進,更得到了陳白沙的高度贊賞。陳白沙認定,“江門衣缽”的繼承人,非湛若水莫屬。


        湛若水(1466 — 1560),字元明,廣東增城人。弘治十八年(1505年)進士,先后為翰林院庶吉士、編修、侍講、侍讀、國子監(jiān)祭酒。禮部、吏部、兵部尚書,贈太子太保,謚文簡。


        湛若水少師白沙先生,后與王陽明同時講學,各立門戶,主講“隨處體認天理”,時稱王湛之學。

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32.jpg

        湛若水

        皇王帝伯都歸盡,雪月風花未了吟。

        莫道金針不傳與,江門風月釣臺深。

        ——《江門釣瀬與湛民澤收管》


        《江門釣瀬與湛民澤收管》詩序曰:“達摩西來,穿衣為信,江門釣臺病夫之衣缽,茲以付民澤(湛若水),將來無窮之托,珍重,珍重?!标惏咨嘲厌炁_連同白沙心學的衣缽傳給了湛若水,而湛若水也沒有辜負白沙先生的期望,在白沙先生所創(chuàng)立的嶺南心學基礎上不斷弘揚發(fā)展,使之更完善、更系統(tǒng)、更精微。

        清代:江門風月一臺收


        及至清代,由于年久失修,白沙釣臺幾近傾圮。乾隆元年(1736年),新會知縣王植尋訪白沙遺跡,當時的釣臺已“淪于荒煙蝕岸久矣”。當時,陳氏子孫不忘祖先遺澤,重修釣臺故址,于乾隆三年(1738年)正月正式落成。落成之時,釣臺威嚴壯大,王植登臺憑吊并題詩:“江門風月一臺收,放眼高空遠近舟。碧玉誰當窺意趣,潭云我欲問源頭。虹竿直到天根處,道餌不隨水面流。壁軸何須求肖像,先生神在古岡洲?!边@首詩也反映了當時江門河畔已經(jīng)舟楫聚集,是一個重要的水陸交通集散地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35.jpg
        王植《江門釣臺》詩句

        又經(jīng)過了近百年的發(fā)展,江門成為廣東地區(qū)一個繁盛的商埠,前來釣臺憑吊白沙先生的游客更是絡繹不絕。當時,搭載著游客的雙蓬小艇多停泊于釣臺前,疍家船民的喚渡聲不分晝夜。春秋季節(jié)的夜晚,江門河道水流相對平緩,釣臺風月與兩岸燈影相映成趣,漁歌互答襯托著陣陣濤聲,周邊一帶繁榮程度恍若“諸洋估泊如云屯”的廣州海珠寺一帶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38.png
        道光《新會縣志》的釣臺地圖  1839年

        同治四年(1865年),伴隨著城市的發(fā)展,白沙釣臺因爭地劃界問題面臨訴訟事件并被拆毀,荒廢達二十年之久。光緒九年(1883年),據(jù)傳兩廣總督張之洞巡海途經(jīng)江門,曾瀏覽白沙釣臺舊址并留影。訴訟事件平息后,再集資重修,直到光緒十四年(1888年)才宣告落成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41.jpg
        《申報》1880年4月16日關于釣臺故址訴訟的報導

        重修后的釣臺為半月形,壘石為基,上面施有鐵欄柵,登臺望月,可一覽無遺,臺后是空地,空地后才是頭門、中座和后座。當時的釣臺面積可以直至到現(xiàn)在的長堤堤面,其整座建筑物之宏偉,可想而知。
        白沙釣臺也見證了江門城市近代化的變遷。清末新政時期,白沙釣臺作為新會縣第二區(qū)的投票所,見證著中國的第一次民主選舉在本地實行。當時的江門因為商貿繁盛,對外信息溝通顯得非常重要,時人還在白沙釣臺之下設立閱書報社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44.png



        《申報》1909年4月29日關于新會縣開辦初選舉的報導


        白沙釣臺是當時新會縣第二區(qū)的投票所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47.png
        《日日新報》1911年7月5日關于白沙釣臺的報導

        民國時代:幾度滄桑話釣臺


        1925年,江門被設立為省轄市,并于此后開展了大規(guī)模的筑路建設。1927-1929年間,為修建長堤馬路,江門市政當局把釣臺院落的第一、二進拆掉,僅存一進,又把靠近水巷那邊的墻壁向內遷移,用以拓寬釣臺馬路。經(jīng)此改造后的釣臺故址,規(guī)模僅及過去的三分之一,無復往日氣概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49.png
        《廣州民國日報》報導的改建后的白沙釣臺風貌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53.png
        釣臺馬路的介紹
        《新會縣江門會城北街外海各地已成未成馬路調查表》:1933年

        改建后的白沙釣臺又作警察分所水巡隊辦公之用。直到1948年,當局才將故址交還給業(yè)主,社會各界以及華僑立即集資重修。1948年12月15日,廣東省文獻館館長簡又文、嶺南大學教授兼文物館館長冼玉清、廣東陳氏書院六位董事等都來到江門參加落成典禮,冼玉清教授還在釣臺故址演講了白沙學說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56.png
        《復興報》關于1948年12月15日落成典禮的報導

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359.png

        廣州大學陳炳權校長的祝詞


        來源:《廣州大學???/section>



        釣臺故址


        新中國成立以后,江門市人民政府于1979年對釣臺故址進行撥款重修,加建了兩旁的走廊作為陳列室,專題介紹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跡;里間為懸掛名士題贈匾額、楹聯(lián)之所。1983年,釣臺故址被定為江門市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單位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402.jpg
        釣臺故址正門銘刻
        現(xiàn)存的釣臺故址總面闊6.56米,總進深7.41米,面積為48平方米,現(xiàn)存后座面寬進各三開間、四柱穿斗式梁架結構,單檐布瓦硬山頂建筑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406.jpg
        釣臺故址(內部)

        釣臺故址內部,堂上懸掛兩塊木匾,一為嘉慶丁已年(1797年)李昌霖所題的楷書“嶺南一人”,匾長200厘米,寬80厘米。二為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重修時廣東省陳氏書院、廣東陳氏聯(lián)誼會題贈的“嶺學儒宗”,匾長190厘米,寬60厘米,橫書正楷陽文,四邊圍有淺雕紋飾,金字金邊,堂皇冠冕。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409.jpg
        “嶺南一人”牌匾
        表彰白沙先生為嶺南唯一從祀孔廟的大儒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412.jpg
        “嶺學儒宗”牌匾


        后堂正中的紅木雕花神龕里,供奉著白沙先生的畫像。畫像中的白沙先生儒冠寬袍,雙手交叉于胸前,向人展示光明磊落的風采。

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415.jpg

        白沙先生畫像


        龕前設拜案,置云石香鼎一臺。原本案傍、堂前石柱及左右壁上均掛木刻長聯(lián),今存兩副:


        (一)

        覽勝跡于今晨,縱幾經(jīng)反復波瀾,依然高臺臨釣渚;

        溯通家于累世,于此地平分風月,曾留片石在增江。


        此聯(lián)上聯(lián)左邊傍款為“白沙先生為先文簡公(湛若水)道義之師,相得益彰,同以理學”,右邊傍款為“明代儒宗兩家子孫世相締好,昔先生有釣臺在江門”。下聯(lián)左邊傍款為“文簡公亦有釣臺在鐵江,旋以江門多故,勝跡就湮今復”,右邊傍款為“重新竊喜,先生風流未墜也,湛資政堂其俊等敬跋”。


        (二)

        勝跡喜重光,緬前賢寄意釣臺,源追泗水;

        通家聯(lián)舊好,勉子弟潛心理學,道接江門。


        此聯(lián)上款為“敬賀文恭公(白沙)釣臺重光盛典”,落款為“增城沙堤鄉(xiāng)湛資政堂主鬯孫仲培等敬賀,柱英拜撰”。以上兩聯(lián),均為增城沙堤鄉(xiāng)湛資政若水的后裔在光緒十四年(1888年)重修時敬送的。

        微信圖片_20230914101418.jpg

        “壁軸何須求肖像,先生神在古岡州”,時光荏苒,滄海桑田,伴隨著江門城市的成長,白沙先生的精神與風鑒依然如故。


        文章參考以下文獻整理編輯:

        1.《釣臺史話》 黃兆紀
        2.《江門釣臺故址》 黃淼章 湛汝松 胡繼芳
        3.《江門風月一臺收》陳奇思
        4.《江門市地名志》 林永年主編
        5.《明代氣范疇思想研究》 陳慧麟
        6.《新會縣志》 黃培芳
        7.《冼玉清文集》 冼玉清著 黃炳炎 賴適觀主編


        (來源:蓬江發(fā)布)


        相關附件:

        一二三区在线视频,久久伊人中文字幕乱码自慰,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,美丽人妻无套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色欲 欧美一级婬片人妻欧美大
        1. <strike id="vuik6"><label id="vuik6"></label></strike>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2. <ul id="vuik6"><meter id="vuik6"></meter></ul>